“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朋友圈的尖子生》向我們講述了十三位不同領域里有趣且有成就的人物,通過觀察和采訪,記錄了他們的言行、成長經歷,并轉述了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作者小馬宋是一位知名的戰略營銷專家,有意保持所講述人物的多樣性,從而給予不同讀者以不同啟發。對于國浩南京律師助理周珂旸來說,他從他們身上得到了三個關鍵詞——“第一性原理”“覺悟”和“務實”。
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測的面孔。——加繆
世人時常感慨命運的無常,又對旁人世俗的功績羨慕不已,希望能有機會窺探實現人生價值或曰“成功”的奧秘。近期我偶然間讀到小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對此別有所感。本書是品牌營銷戰略專家小馬宋的隨筆式小傳,小馬宋選取了自己身邊各行各業世俗意義上的“尖子生”朋友,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和心路。正如小馬宋所言,本書不是一本教人賺錢的書,更重在展現生活的種種可能性,是一本關于如何過自己生活的書。不過,當你過好了生活,錢好像又不是問題了。
其中我對“天才少年”馬文亞的小傳印象尤為深刻。此君1988年生,12歲炒股,15歲買別墅炒樓,大學成為股神,畢業前財務自由,至今則是我國陽光私募基金中的佼佼者。或許是法律與金融類似的智力服務業性質,在馬文亞璀璨的個人光環之下,我又讀出了不少耐人尋味之處。
首先我感受到的是生活的“第一性原理”。我們對生活迷茫,往往在于無法明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己最終可能達成的重要愿望,一生中至多不過一兩件。只有捫心自問,上下求索,選出自己這輩子一定要做的那一兩件事,人生的愿景才會顯現。人生有理想,行為才有方向。馬文亞自小從儲蓄開始,就對金錢有獨到的想法,他認為金錢的快樂不在及時行樂和消費,而在擁有金錢后帶來的自由和選擇權,這是購買人生可能性的權利。從小立志要財務自由的馬文亞,在15歲初二,就訂閱并購買收藏齊了全套的《上海樓市》雜志,對自己學校附近的樓市了如指掌。遙想我和其他蕓蕓初二男生,所想所做的無非是刷題應試玩游戲而已,早熟的可能還早戀,這些混沌的行為正是精神上渾渾噩噩的體現。不知此生何求,不知劍指何方,這樣的生活注定是低效的循環,沒有在有意義方向上的積累。
其次我想談的是對愿景的“覺悟”。很多人都對未來有美好的期許,下過宏愿,但對那些理想生活究竟意味著什么并不清楚。想要大理石雕塑般的身材,其實意味著常態化低脂無味的飲食和忍耐無盡的鍛煉酸痛。想要事業的進步和光鮮,其實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生活的犧牲。成年后的馬文亞輾轉金融業各個領域,從銀行到期貨、信托、保險最終到量化投資,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從來沒有好好玩過”。選擇了一項專業和事業,非熱愛和犧牲無以為繼。對我而言,選擇法律專業和律所,其實意味著文耕筆戰,意味著過上終身學習開拓、努力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與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意味著提供專業的知識服務。律所是職場,更是事業,是生活的根基和意義寄托之所。
最后我看到的是系統化、工程化落實理想的“務實”。任何目標都無法一蹴而就,如果落地如何推進,執行力是決策的生命。第一步,大目標需要化小,分解成幾個易于實行和反饋的任務;第二步,去做去實踐,每天都要向目標領域積累一點。我們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想想可以優化的地方。我們可以每日擠出一點時間,讓重要的事在生命中出現。小馬文亞為了說服父母貸款投資房地產,先后從給出分析和數據,到給出實際調研結果,最后承諾全部投入積攢的壓歲錢最后打動了父母。長大的馬文亞原沒有機會進入專業投資領域,但他愿意先從銀行行政助理干起,用入場券換機會,日常積累金融創新,陸續通過經濟學家張挺賓借調、銀行路演、機構對接等機會,終于接觸到金融核心領域,實現了愿望。天道酬勤,勤治窮根。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一部詩歌,各有跌宕,各有韻律。“尖子生”們的事跡難以復制,但他們的閃光點可以借鑒,用在我們平凡但不普通的小小人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否則,樹欲靜而風不止,世道紛擾,階層軍爭,你又魂歸何處?
作者簡介
周珂旸
國浩南京律師助理
業務領域:民商事爭議解決
郵箱:zhoukeyang@grandal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