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陳爽在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首先謝謝峰會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和大家進行經驗交流,尤其是和法律界合作的經驗。
“一帶一路”需要實踐者,在戰略實踐過程當中,法律服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跨境法律服務平臺的搭建也十分關鍵。因為中國律師界的朋友在“走出去”的同時也要與外部因素結合,本次峰會就非常契合當下的時機。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趨勢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更在去年達到了高峰。今年上半年,大家能觀察到我們“走出去”的速度放緩。雖然有質疑的聲音,但從企業界的角度講,我覺得購中國所需,為中國所用,配合國家整體產業轉型和未來整體的發展才是大勢所趨。因此,雖然今年“走出去”的速度有所減慢,但整體還是呈現穩步發展的趨勢。
海外并購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常用手段,近年來在主體、標的地域和標的行業上也呈現出許多變化。
同時,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戰略前瞻不足,缺乏明顯規劃;缺乏專業的跨境投資和并購團隊,導致投資和投后管理能力較弱;國際化進程中對法律、政治和財務風險的把握能力不足;國內跨境監管力度加大,部分產業政策可能影響中國企業的收購能力等等。
由于這些變化和挑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都離不開法律機構的參與和律師的跨境合作。包括從事前的盡職調查、合同設計到并購過程中企業內部法律機構、管制結構的整合,再到后期的勞資關系問題以及事后的糾紛處理等,這些環節都需要律師的參與。
從九十年代至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從貿易先行,資源爭奪,高科技產業對接,到現在的“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與規劃日漸清晰,中國企業擁抱世界、融入世界也是大勢所趨。
靈活運用香港平臺的優勢
香港平臺在中國企業“走出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們了解到,很多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機構在香港都已開設分公司,或在香港有穩定的法律合作伙伴,這些也都是為企業“走出去”所做的基礎建設。
企業如何有效地利用香港平臺做具體的事?
這里涉及到融資平臺,國際性專業機構、信息平臺、人才培養以及國家因素。我想具體說明一下國家因素,很多國有企業在涉及海外高科技產業并購時,實際操作比較困難。面對這種情況,有效地利用好香港平臺,包括做好法律結構搭建,運用基金的形式等等來吸引更多的LP投資,再從事對外并購,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法律結構上的手段,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利用好香港平臺“走出去”。
光大控股的海外并購經驗
近年來,光大控股的發展也得益于海外并購。目前光大控股作為具有規模的大型資產管理平臺,擁有13支專業團隊、近450億美元資金在支持我們的跨境并購業務。
我們作為金融企業,也一直在順應國家跨境投資環境的改變來調整戰略布局。其中戰略性的并購包括2009年我們收購了亞洲雷曼,目前成為國內最大的房地產基金,并裝入了A股的上市公司,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
2011年光大控股在海外展開收購,并對于國內飛機租賃進行有效的整合,從當時只有五家飛機的小型企業發展到能夠交付超過100架飛機的大型企業,并購買了兩百架的空客和波音飛機。為使中國飛機租賃平臺能夠有效發展,光大控股與哈爾濱政府合作,建立了飛機拆解基地,并將于今年11月份正式開業。這也是通過海外并購來滿足戰略并購需要的重要方面。
2015年光大控股收購阿爾巴尼亞國際機場運營管理公司,受到了國家的矚目,這也是我們“走出去”收購戰略布局的典型案例。
經過多年努力,光大控股已經形成了四個主要的海外并購板塊,包括:中國以色列并購基金,美國早期高科技項目基金,全球機械制造業板塊并購,還有現在的海外基礎設施并購。
我們相信國家政策的指引,同時結合中國市場需求,幫助推動中國業務發展,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中國制造業提供領先的科技,實現跨境的產業和資源整合。特別是在機械制造業板塊的并購過程中,我們以美國為主體,收購了兩家美國大型機械制造業公司后,再通過美國公司開展歐洲、德國、英國、波蘭等地區的機械制造業板塊并購,也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
光大控股也在把握自身航空產業的優勢,打造“空中絲綢之路”。除了上述的海外機場并購,我們的飛機租賃業務也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5個國家當中都有開展,我們也在打造中國飛機出口平臺,嘗試與印度尼西亞公司合作將國產小型飛機推廣到其他市場。
光大控股作為光大集團國際化的橋頭堡,在推動海外投資和國際化發展的實踐中,我們總結了幾點經驗:一是順勢而為,戰略先行;二是做市場所需的東西,圍繞中國的整體發展戰略去實踐;三是探索金融與高科技的結合;四是突破局限,包括品牌、戰略、管理;五是通過國際化的人力資源配套來推動未來發展。
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廣大律師的參與和幫助,希望未來能夠與大家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謝謝!
(本文系根據峰會記錄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