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區域經濟發展所所長史育龍在峰會上發表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來賓,大家好!
我今天主要圍繞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際產能合作的定位、目前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幾個方面給大家做一些介紹。
在今年5月14號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演講中提出,產業是經濟之本。深入開展產業合作,推動各國產業發展規劃相互兼容、相互促進,抓好大項目建設,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抓住新工業革命發展的新機遇,培育新業態,保持經濟增長活力。我認為這段話也是對產能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地位的描述。
一、產能合作是沿線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支撐
產能合作既滿足了沿線國家的迫切需求,也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共同發展的核心要義,更符合按照市場主導原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因此成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推動構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有效實踐。目前,中國已經同3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
為什么說產能合作是沿線國家的需要呢?第一,加強產業合作是沿線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的迫切需要。其實很多“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后,由于基礎設計條件短缺,很多國家現有的經濟結構是以能源原材料初級產品為主,這些資源優勢沒有辦法轉化為現實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也無法轉化成帶動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和改善老百姓生活的物質基礎。
中國通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實踐,先從基礎設施和開發區園區做起,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沿線國家從中國的發展歷程中看到了這一點,因此覺得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合作以及制定合適的政策,也有可能取得同樣的發展進程。
第二,中國能夠為沿線國家提供更高性價比的產業合作供給。2010年中國的制造業規模首次達到世界第一,目前據德勤公司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國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按照國際工業標準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不僅如此,我們在這些傳統行業中,從研發、設計、施工、監理、生產、運營、維護,可以提供全鏈條的服務。而且我們還有價格的優勢,這種性價比對于沿線很多缺乏現金流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第三,中國與沿線國家間的產業合作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我們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基于項目所在國的需求和招商條件展開,選擇的鋼鐵、水泥、玻璃、化工等原材料以及機械、汽車和農產品加工等項目與沿線國家現階段的任務一致,而且多數沿線國家現有產業轉移類型與中國的歷程一致。因此我覺得我國跟沿線國家開展的產能合作完全符合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要求。
二、產能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最具成效的領域
在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這份白皮書里,我國對于產能合作的一些方式方法都已經做了具體安排。我們既優化了產業鏈分工布局,又擴大了服務業的相互開放,推動了區域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然后努力的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特別是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在“一帶一路”進程中,產能合作的成效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完成了開展產業合作的頂層設計和支持政策。國務院曾在2015年發布了《關于促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里面就涉及到促進國際產能合作的部分。意見指出,要將與我國裝備和產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別,同時也列出了13個重點行業。意見特別從簡化境外投資管理,鼓勵企業發行債券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里面有一條政策特別重要,就是企業在境外獲取的礦山等資產,可以作為抵押貸款,這應該是比較大的突破。
第二,國別合作和園區合作成為新的合作方式。在早期基于單個企業和項目層面開展的產業合作基礎上,經過探索創新,我們已經形成包括從單個項目、到園區和國別,多層次的產業合作。同時在產業合作中,我們還跟30個國家簽署了國別合作協議,同時也努力在邊境地區通過設立重點開發實驗區來探索更多種類型的合作。
第三,產能合作的制度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16年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與大部分國家建立了經貿和投資合作促進機制。中國還與“一帶一路”沿線54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共同為企業享有稅收公平待遇、有效解決糾紛創造了良好的稅收和法律環境。
三、進一步提高國際產能合作水平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企業發展需要政府提供及時、準確、權威的信息服務;二是要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三是安全和風險防范體系建設需要完善;四是要探索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協同投入模式;五是進一步強化生態環保意識,提高與當地社區溝通能力。
謝謝大家!
(本文系根據峰會記錄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