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下午,中國僑聯調研組前往上海市靜安區調研,并在國浩上海辦公室舉行了“靜安區僑聯涉僑糾紛國浩調解室”揭牌儀式。中國僑聯法顧委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原常務副檢察長張耕,中國僑聯權益保障部副部長馬鑫,中央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局二級調研員常寧等中國僑聯調研組一行,上海市僑聯副主席徐大振,靜安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長凌惠康,靜安區司法局局長凌淑蓉,靜安區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敏,國浩首席執行合伙人呂紅兵,國浩上海管理合伙人、黨委書記管建軍,國浩上海合伙人陳學斌,里格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安翊青等出席座談會。
張耕主任和凌惠康部長首先為“靜安區僑聯涉僑糾紛國浩調解室”揭牌。
座談會由徐大振副主席主持。
管建軍律師代表國浩致歡迎辭,他表示,調解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僑糾紛主體多元化,類型多元化,訴求多元化,化解涉僑糾紛的方式路徑也需要多元化。調解不僅僅限于民事糾紛,也包括商事糾紛,調解的目的就是以“調”的方式達到“解”的效果,通過調解工作,有助于及時、妥善地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非常高興和榮幸國浩能夠為包括涉僑糾紛在內的涉僑事務貢獻綿薄之力。
李敏主席介紹了近年來靜安區僑聯在維護僑益方面所做的工作。靜安區僑聯以“為僑服務”為宗旨,履行維護僑益職能,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歸僑僑眷的利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依法維護僑益的新平臺、新途徑,健全工作機制、加強隊伍建設,全力推進維護僑益工作取得新成效。
凌淑蓉局長匯報了靜安區“大調解”工作格局的構建情況。她介紹,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訴源治理,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加快構建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的大調解工作格局,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經上海市委政法委批復同意,上海市局決定在各區人民調解中心增掛非訴訟爭議解決中心標牌,2019年11月28日,靜安區非訴訟爭議解決中心掛牌成立。非訴訟爭議解決機制是高效法治實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調解”體系的建立是創新調解機制的重要舉措。靜安區在全區范圍內引進各類非訴訟爭議解決機制,進行動態管理,實現各類非訴訟爭議解決途徑和訴訟途徑的有效對接,線上依托“智慧調解系統”,線下采取“窗口接待制”,目前運行情況良好。凌淑蓉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夯實非訴訟爭議解決中心的建設,切實形成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調解、司法調解優勢互補有機協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
陳學斌律師與安翊青律師作為上海市僑聯法顧委委員進行了交流發言。
陳學斌律師表示,“靜安區僑聯涉僑糾紛國浩調解室”的設立,是順應了最高院和中國僑聯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要求的全新嘗試,該調解室將提供涉僑法律咨詢、涉僑法律服務、特別是僑資企業相關法律服務以及涉及涉僑糾紛的多元化解服務等。他表示,通過律師事務所這一平臺,能夠更好提供專業性的服務,也是維護僑益的新形式。安翊青律師則就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在聽取與會各位的發言后,張耕主任表示很高興能到上海靜安區來調研,在調研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各級黨委對僑聯工作的重視,相信在這種力度的支持下,僑聯工作定能取得長足的發展。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要深刻認識新時代僑聯工作的重要意義。僑聯組織“工作在國內,影響在海外”,要用真情、熱情、激情贏得僑心,傳播正能量;二是重點關注調研新僑工作。要認真研究新僑創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困難,整合各方資源,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三是推進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運行。要探索擴大化解機制的外延,調動各方力量,提高化解機制的運行效果。
對此,凌惠康部長回應表示,張耕主任的講話為靜安區進一步做好僑法宣傳、依法維權和護僑工作指明了方向。靜安區將進一步依托大統戰工作格局,統籌協調,多方聯動,在整合資源、做實載體、建言獻策上下功夫。將進一步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深化人民調解、律師調解以及訴調對接等多元調解機制,提高專業性、權威性和穩定性,切實維護廣大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座談會前,中國僑聯調研組參觀了靜安區人民調解中心、靜安區法律援助中心和靜安區歸僑僑眷法律援助工作站?!办o安區僑聯涉僑糾紛國浩調解室”成立后,將提供相關涉僑政策、法律咨詢,進一步健全涉僑糾紛多元化化解機制,為有效化解涉僑糾紛、依法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合法權益提供專業性的支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