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焰等/第一財經日報2008-11-25
[ 制造業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中國的立國之本,而快速提升我國主要制造行業實力的最有效方法,是與歐美國家的行業領先企業進行股權層面的深度合作
參股歐美實體公司是一個中長期戰略性操作,早晚要做,但眼前是比較好的時機。未來一年是個好時段,需要企業抓住時機,做好準備,開始行動 ]
金融海嘯波及全球,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與走勢,給我國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初見端倪。但它是否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北京并購界和PE界人士經過多次討論和分析,認為制造業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中國的立國之本,而快速提升我國主要制造行業實力的最有效方法,是與歐美國家的行業領先企業進行股權層面的深度合作。歐美公司參股中國企業比比皆是,而中國企業參股歐美大公司卻屈指可數,如今這種局面可能出現轉機。
參股是“走出去”的必經之路
“走出去”戰略,是改革開放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客觀要求,對于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外部資源、提升自身實力具有重大意義。
“走出去”作為我國的一個國家戰略,目的就是希望中國企業通過這種方式,縮短與國外先進企業間的技術差距、管理差距、運營差距以及風險規避能力的差距。改革開放30年來,盡管我國企業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國外相比,主要企業之間的核心技術、管理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要縮小這種差距,只靠國內企業“閉門練功”是不行的。中國企業必須“走出去”,通過參股國外先進企業的方式,與其形成緊密的股權合作關系,靠近這些企業身邊學習長處,才能縮短兩者間的差距。這樣做,可以使中國企業從產業鏈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進入到全球市場的“主流”,進而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
但實際運作中,參股歐美實體公司的征途困難重重。首先是中國企業缺乏經驗,不熟悉國外的經濟、法律環境,準備不足;其次歐美國家一開始也不愿接受這種方式,2005年中海油競購優尼科敗北的案例就是明證,顯示了西方國家在經濟上的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
金融危機帶來機會
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日益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局面。歐美眾多企業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陷入資金困境,股價一瀉千里,以美國汽車行業為例: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最低時合計的總市值竟不足100億美元。
為緩解這些企業的資金壓力,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不得不降低對外國企業的投資門檻要求,美國能源部官員就曾公開對媒體表示:美國歡迎中國對其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進行投資。中國企業對外并購的阻力陡然減輕。
對于有“走出去”打算的中國企業而言,當前的國際市場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百年難得的機遇。中國的巨額外匯也有了更好的分流選擇,參股歐美領先企業成為中國的戰略性優先選擇。
在歐美發生金融危機、企業普遍陷入資金困境時,中國政府應該鼓勵更多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股歐美實體公司,一方面幫助這些歐美企業渡過難關,改善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從而獲得西方企業和社會的認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借此獲得想要的技術和管理要素,獲得戰略性資產,形成一個雙贏的格局。
這種參股行為是一種中長期的戰略性投資,重在形成股權的深度合作關系,而不是短期炒作式的買入賣出;同時它也不是財務投資意義上的“抄底”,而是產業投資意義上的對接。
對目標企業的選擇
這一輪的參股,應以行業龍頭企業、技術領先企業、資源類企業為主要選擇對象。
1)行業龍頭企業
歐美的行業龍頭企業的股權應是我們此次“走出去”購買的一個重要目標。購買此類股權的目的,是爭取使中國企業獲得在行業龍頭企業中的“話語權”,進而使我們在國際上獲得更多資源,在競爭中占據主動。
由于這類歐美跨國企業的股權結構非常分散,擁有小比例股權就可能成為該企業的主要股東,因而只要我們收購其較少比例的股權,即可達成目的。
2)技術領先企業
歐美國家技術領先企業的股權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的又一個目標:如軟件、計算機、精密儀器、通信技術等產業中的領先企業。通過股權收購,進而取得對目標企業高端技術的“學習權”,以及高端技術企業轉向中國的“產業轉移權”,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可能獲得的最大收獲。
3)資源類企業
資源類企業股權也是“走出去”收購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的比較優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世界工廠”、“中國制造”的發展主題短期內也不會改變,對“工廠”“制造”所需的各種資源的依賴當然也不會改變。
這兩年的鐵礦石進口價格談判,就凸顯出我們對國外資源性企業的嚴重依賴程度。中國企業“走出去”后,如能收購一些資源類企業,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國內存在的資源緊缺局面。目前中石化和中海油就利用國外企業股價大跌、收購阻力減輕的時機,與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談判收購其子企業股權事宜,談判現已走到最后階段。
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歐美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都有購買價值:對于標的規模為中小型的企業,可以進行整體收購;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以參股形式購入;世界500強企業則只要求購買其較少比例股權即可。
兩路出擊 產融結合
國內的收購主體主要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類。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具有資金實力強、容易獲得政府和銀行支持等優勢;但它也具有明顯的缺點,如決策慢、激勵約束不足、人才不足、在國外并購阻力較大等。
有些國有企業如中國鋁業、中鋼集團等,前段時期積極進行跨國并購,受到了全球市場的矚目;但國內多數有實力的國企都還沒有行動起來,許多國企日子過得較舒適,經營作風上偏于穩健,即使有機會也不愿外出并購。對這類企業,政府應該出臺相應措施,鼓勵他們“走出去”。
此外,跨國并購應該積極利用中信、光大這樣的國有窗口企業。這類企業經過在國際上多年的摸爬滾打,已經積累起豐富的外部經驗和厚實的市場人脈,在國際上也已樹立起較好的市場形象。
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處于資金少、受扶持也少的劣勢地位。但民營企業也有其明顯的優勢:如產權清晰、機制靈活、決策快、在國外收購的阻力小等。
民營企業的嗅覺十分靈敏,極早就意識到了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并購契機,目前已有許多民營企業遠征歐美,去尋找適合的投資對象。但民營企業有個最大劣勢就是資金實力嚴重不足,對此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扶持,幫助民營企業邁出“走出去”的步伐。
實際運作中,要引導、組織中國的實體企業與金融企業合作,組成聯合體“同船出海”。實體企業與金融企業對投資對象的關注點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注重與標的企業進行戰略合作以提升自身價值,對短期財務收益看得相對較輕;而后者則恰恰相反,金融企業在投資中更注重目標企業的財務回報。因而投資中如將這兩類企業結合,組成收購聯合體,可以起到取長補短、規避風險,在利益上各取所需的效果。目前,中投和幾大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都有合作投資的可能。
需有政策配套
政府出臺的配套措施是中國企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出海購買股權能否成功的關鍵。
1)放寬對跨國并購的審批
我國政府對國內企業跨國并購的相關審批程序十分復雜,費時費力,這在當前國際市場劇烈動蕩、需要對機會有較強把握能力的情況下,會延誤并購機會。
在目前這種特殊時期,政府相關部門可適當放寬有關審批條件,對于有時間要求的跨國并購申請,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并購,只要是合法的就可放行,支持民營企業抓住機會“走出去”。
2)設立“收購基金”,加大融資支持力度
可專門設立一個“境外收購基金”,基金可由主權基金如中投公司出資或相關部門設立,對“走出去”并購的國內企業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使產融結合有一個穩定的支點。
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應加大對“走出去”參股境外實體公司的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特別是支持那些優秀的民營企業出海并購。此外政府可考慮由銀行開放“專項貸款”,用以支持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行動,從而鼓勵更多的國內企業加入到“走出去”的行列,營造一個好的投資氛圍。
3)與產業升級相結合
“產業升級”是各地政府關注的熱點問題,但計劃的實施需要有相應可供“升級”的“產業”相匹配。如東部地區提出了“騰籠換鳥”,很多中西部則表示承接轉移,但如果籠子騰出而新“鳥”不來,地方經濟就會遭受相當損失。許多優秀的“鳥”就在歐美龍頭企業手中,它可以飛到中國,也可以飛到其他國家。
如果能將國內企業參股歐美實體公司與各地的“產業升級”結合起來,各地政府會產生熱情,積極推動對國外先進企業的并購,引導產業升級。
4)發揮PE作用
PE是我國一個新型的集合投資模式,它具有傳統企業所不具備的企業制度優勢,目前在市場中正茁壯成長,逐漸發展成為一支極其重要的市場化投資力量。中國目前運作較好的PE都具有境外資本背景,充分利用好PE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動企業“走出去”進行跨國收購。
5)相應中介機構應積極介入
跨國參股需要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的參與。投資銀行要在目標選擇和投資方式設計方面盡早行動,查明國情、企業情況和市場情況,深入調研,周密策劃。律師要認真研究國外法律,為參股保駕護航。
參股歐美實體公司是一個中長期戰略性操作,早晚要做,但眼前是比較好的時機。未來一年是個好時段,需要企業抓住時機,做好準備,開始行動。
(本文由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理事會成員聯合撰稿,公會第三屆輪值主席、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執筆完成,其他聯合撰稿人為:湯世生、費國平、謝思敏、呂紅兵、李祥軍、趙令歡、葛明、葉有明、張曉森、劉艷、宮少林、李肅、王欣、李弘、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