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艷萍/新民周刊 時間:2006-12-20
律師的本質,是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職業的角度,他需要賺錢,但又不能唯利是圖,一個優秀的律師,必須有能力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上海現在有730家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超過7800人,每年承辦的刑事、民事、經濟 、行政等各類案件多達20 萬件,律師以法為器,在今天社會經濟和政治中所發揮的作用,已表現得越來越深刻。不過,上海的律師作為一個行業的整體形象,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似乎還不是那么清晰,甚至在認識上還存在某種程度的偏差。
上海律師協會會長、國浩律師集團事務所首席執行合伙人呂紅兵告訴記者,在律協近期召開的一次例會上,一位律師無奈地說,頭天晚上看的一部名叫《道可道》的電視劇,里面的 律師又被塑造成了類似黑社會分子的反面形象。這種情況在當下一些比較流行的電視劇中還比較普遍。
呂紅兵覺得,造成這種情況是由于不少人對律師這個職業的認識不全面。律師如果為壞人進行辯護,有人就會覺得你不是好人。他們對此不是從法律角度看問題,而是從道德層面來判斷。有的民眾不了解律師真實的生存狀態,對律師提供服務要收取較高的服務費無法理解。
“普通民眾有些不了解倒也罷了,遺憾的是,有些具有相當級別的政府官員,對律師業的認識也非常有限。現在國家提倡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他們就會找來律師‘裝飾’門面,而不是認識到律師的應有的價值,希望發揮他們的真正作用。”
呂紅兵說,有的政府部門聘請了律師,卻常年閑置不用,或者是經常濫用。他們要么把律師當成了自己的司法干警,要么當成到自己這里領工資的職工,而沒有意識到律師是提供專業法律服務的社會工作者。上海要建設法治城市,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讓律師的社會功能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上海的律師們在建設‘四個中心’、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價值,應該得到全社會的認同。這樣百姓們在遇到問題時,才不會只想到官員而想不到律師,‘有問題找市長’,不應該是法治社會的一個特征,而應該是‘ 有問題找律師’,信仰律師其實是信仰法律的表現,只有把矛盾納入到法制的軌道,社會才會更和諧。”
今年9月起,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律師協會協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等本地三大媒體集團,聯手舉辦首屆“東方大律師”評選活動,要從全上海近8000名律師中,尋找行業標桿人物。截止到12月,30名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優秀的律師已脫穎而出,再經過歷時1個月的總決選,到明年年初,將從中評出10名代表上海律師業整體形象的“東方大律師”。
這30名律師中,既有從事訴訟業務的律師,也有專門做非訴訟業務的律師,既有刑事方面的專家,也有民商事方面的行家,既有熱心公益事業的慈善律師,也有關心社稷民生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既有年輕有為的青年律師,也有功底深厚的資深律師。這其中40歲以下的年輕律師占到三成,年齡最小的只有32歲。
“中國的律師行業,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國家和上海的十一五規劃中,都多次提到大力發展和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而律師業正是現代服務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決定中,也有3處特別談及律師,認為律師業應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這在我們的正式文件中是從未有過的。”
呂紅兵說,在這個大背景下,“東方大律師”的評選,為上海律師行業樹立形象、拓展服務,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記者:在您心目中,什么樣的人當得起“東方大律師”的稱號。
呂紅兵: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德技俱佳。“德”是指道德,“技”是指服務水平。我們評選出的東方大律師,首先在道德上應該是行業中律師價值觀的引領者和體現者。律師的本質,就是追求公平正義。從職業的角度,他需要賺錢,但他對國家法律的實施具有一定的義務,他又不能唯利是圖,一個優秀的律師,必須有能力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他所追求的價值,應該是法律的公正實施,是對百姓真誠的服務。
一名律師,無論他道德水準多高,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也無法為社會為百姓提供優質的服務。律師不同于某些簡單的中介,而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行業,它要求精通法律知識,對法律事實有深入的研究,對當事人勤勉盡職,這些因素構成了一個優秀律師的專業精神。
上海目前將自己定位于國際金融中心,一個金融中心不僅要有交易所,有銀行,還要有良好的金融法制環境,其中金融法律服務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上海現在還是中國的航運中心,集裝箱吞吐量目前全球第一,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三,英國倫敦的貨運吞吐量遠不如上海,它卻是全球公認的國際航運中心,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有完善的海事金融、法律體系,全球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海商海事律師事務所都集中在那里。因此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海商海事法律服務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我們已經選出的30名參加總決選的律師中,其中就不乏活躍在金融證券、海商海事、融資并購等現代服務業各領域中的品牌律師。
記者:與上海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專業律師,目前在數量上和專業技能上能否滿足市場的需要。
呂紅兵:上海在金融、海商海事、企業并購等方面的律師隊伍,在國內應該屬最強之一,但是與上海的城市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肯定還是不夠匹配的。行業的發展不斷向律師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能到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敢說已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因為市場的需要是千變萬化無止境的。
總體來說,我們這些方面的專業人才還太少,而且專業水準也有待提高。正因為如此,上海律師協會非常重視對律師的業務培訓。我們專門成立了金融證券委員會、銀行融資委員會,以及海商海事委員會,從協會的角度來說,律師的專業培訓與研究工作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
我們律協有這樣一個概念,就是要打造一支與上海城市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律師隊伍,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東方大律師”的評選,對外是為了張揚我們的良好形象,在行業內部,也是創建一個學習型的隊伍的手段。
我們希望社會公眾對律師行業加強了解,其實從另一方面說,更多的關注意味著更多的監督。“東方大律師”的稱號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要求、一種約束。高標準本身也是一種約束。
記者:除了在高端的經濟領域提供服務,對于普通百姓在法律上的需求,上海的律師業都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呂紅兵:律師是社會生活的“先知者”。可以說?很少有一種職業能像律師那樣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到國家政治生活的方針決策?小至每一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當前?上海已有180家律師事務所與91個街道以及30多個鎮簽約?定期定點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服務。
上海律協舉辦的“東方講壇?律師談”系列法治講座?僅2005年12月份就有50多名律師向2000多名市民講解政策、法律問題?并現場互動式解答法律咨詢。通過具體執業行為?律師能直接知道老百姓關心什么?知道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并能從法律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之道。
我想強調的是,律師只有專業與不專業之分,不存在高端、低端的差別。根據上海的城市定位,我們需要與之匹配的專業人才,也需要能夠提供社區法律服務,解決傳統民商事糾紛的律師。我們不認為,在這些領域提供服務的律師,層次就比較低。比如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勞動糾紛甚至牽涉大量財產分配的婚姻案件,都需要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扎實的專業背景。這些領域,在我們評選出的優秀律師中都有所涵蓋。
從近8000人中,初選96人,再選30人,最后精選出10人。經過這樣的層層選拔,我只能說這30名律師已經是這個行業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的個人素質和專業水準,已使他們站在行業領軍人物的高度。我個人覺得,進入30強靠的是實力,而進入最后10強,其實憑的是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