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我們實習律師是植物嗎?!”一位重慶的“新小律師”在網上發布了自己初涉律師行業的經歷:通過司法考試后,他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做的首份工作卻是前臺接待,每月工資250元。在許多人眼里,這簡直不可思議,律師不是高收入人群嗎?怎么可能拿兩百多元的工資?
那么,上海的情況如何呢?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每年新增律師400人左右。實習律師的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除去租房、交通等費用,就所剩無幾了。
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經過一年的實習期,小王(化名)終于拿到了律師執業資格證書,可他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第一年律所根本沒給工資,只是帶我的律師給了我一點辦案費用。現在每個月雖然能拿2000元的起薪,卻天天得為案源發愁,因為接不到案子就沒有提成。”他告訴記者,現在上海律所開出的工資基本是:實習期1500元,轉正后高的3000元,低的2000元,四金自付。“當然,也有些大事務所薪水能到6000元左右,但畢竟是少數。”
看著師哥師姐們入不敷出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法律專業畢業生將律師列入了“求職黑
名單”。采訪中,一些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對記者說,因為擔心開始幾年生活得不到保障,他們求職的第一選擇是考公務員,或者繼續讀研,萬不得已才會去律師事務所應聘。
即使已經入了這一行,也有不少人過不了多久便轉而從事其他職業。小藩就是其中一員,干了3年多,年工資平均也只有三四萬元左右。最終他選擇了辭職,到一家房地產公司的法律事務部工作。國浩律師集團(上海)事務所的倪俊驥律師也表示,他本科畢業時,班里做律師的同學約有10人,現在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
上海市律師協會所做的一項報告顯示,目前,上海律師協會的會員中,30歲以下的青年律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可是在去年全市律師近28億元的總收入里,70%一80%的收入是由20%一30%的律師獲得的,而這20%-30%絕大多數為中年律師。“這個行業的人都明白,不同律師之間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合伙入一年可以達到上千萬元,而畢業生有的甚至每個月不到1000元。”小王說。
處境引起業界關注
近年來,青年律師的這種處境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很多業內人士表示擔憂:剛入行的青年律師收入微薄,必將導致不少優秀人才流失,也不利于整個律師業的發展。
對此,上海市律師協會會長呂紅兵律師解釋道,10年前,我國律師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律師不多,但需要律師的地方卻很多,因此年輕律師的機會很充分。比如新興的證券律師,與中老年律師相比,年輕律師由于更容易接受新知識,反而出頭更快。“然而,今天的從業環境已經大不一樣,年輕律師的成長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一般為5—8年。”
另一方面,很多律帥事務所的體制也不利于新律師的培養。呂律師指出,不少律所對青年律師往往更多地注重使用而忽視了培養,這從提成制的分配方式上可見一斑。在這種分配方式下,初出茅廬的青年律師雖然有沖勁、有朝氣,但缺乏前輩擁有的經驗和客戶,很難找到案源,以至于成為無工資保障、無社會保障、無業務保障的“三無”人員。
“因此,有必要設計科學的分配制度,讓青年人消除顧慮,有熱情跨入律師行列,呂紅兵舉例說,等年輕律師積累了一定經驗和關系之后再實行提成制,這才是對他們真正的關愛。
要成功先吃苦
不過,也有一些業內人士的看法是:對于年輕律師來說,一開始的辛苦、低收入是必經階段,吃不了苦絕對做不了律師。上海匯業律帥事務所的吳冬律師就認為,現在很多年輕律師缺乏這種吃苦精神。他希望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而是踏踏實實地工作,任何行業都需要先把基礎打扎實了,才有機會一舉成名。上海律師協會秘書長萬恩標律師也表示:“有些剛入行的年輕律師只看到成功律師光彩的一面,沒有看到背后他們所付出的心血。要知道,律帥的成名都是建立在努力奮斗的基礎上的。”
而相比于國內的律帥事務所,外資律所一直都是法學畢業生的理想“婆家”,最大原因在于其豐厚的薪水待遇。據統計,至今已有近200家外國律師事務所和近70家香港律師事務所在內地設立了辦事處,專門提供境外和國際商事法律咨詢服務。“工資高,門檻自然也更高。”在一家德資律師事務所供職的小胡介紹道,“本土的法學專業畢業生想進去比較困難。有國外留學經歷、取得法學專業碩士以上學歷,或有在跨國公司法務部門任職的經驗,是進入外資律所必備的敲門磚。”
“顯然,隨著外資律所的進入和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增多,未來新律師的門檻將會越來越高。”呂紅兵指出。(記者 沈劉紅/環球時報20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