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琦 / 《中國知識產權》 2013年第10期(2013-11-15)
-
從一名走出大學校門的法學畢業生到合伙人的路究竟有多長。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沒有人能給一個標準的答案。不過可以看到的是10%左右的司法考試通過率以及大學生畢業后迷茫的眼神,還有直線下降的法學專業的就業率,可以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方詩龍最初學的是理工科,在就業上毫不費力,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工作中對于技術合同法律的接觸激發了他對于法學的熱情,開始轉行潛心研習法律,于是在2001年步入了浩瀚的法學畢業生的行列。憑借著“理工男”的IQ和專注,在畢業季他分別拿到了專利代理人資格和律師資格。就這樣由一名工程師成功轉型為一位青年律師,進入到一家國內知名的大所開始律師職業生涯。有數據顯示,直至今天上海同時擁有專利代理人資格和律師資格的雙證人才僅有二十多名。
“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方詩龍從來沒有考慮過轉行后是否能夠就業,因為他篤定是人才就不愁就業,而且要找準自己的特色,走專業化的道路,扎扎實實做事才能有所成就。
找準自身定位 專注行業服務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從工程師轉律師,方詩龍并沒選擇自學成才、直接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然后就開始律師職業生涯。方詩龍首先選擇了到復旦大學全日制攻讀了國際經濟法本科專業,然后又在華東政法大學攻讀了訴訟法學碩士。方詩龍堅定地認為,初做律師首先要有一個開闊的視野,成為一個雜家,對各方面的知識都應該有所了解,有所積累,雖然從事知識產權領域,除了知識產權法之外,經濟法、民商法的理論知識也應該要非常扎實,從最基礎的民商法業務做起,至今他還記得那些沒日沒夜的加班日子。
當然這個過程是為了能夠更全面、更迅速的找準自己未來職業的目標,雜家不是目的,專家才是未來。“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樹立專業品牌,提供增值服務,保證案件的質量和勝訴率。找準了定位,成功已經在向你招手了。當你對法律的某些領域有一定的興趣和經驗時,這是你對未來職業定位的有力信號。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律師就是方詩龍的定位。
知識產權行業有其對職業特定的要求。一名優秀的知識產權律師要求熟練掌握英語,既有專業技術背景,又懂國際國內知識產權法律和實務的復合型人才,方詩龍就是按照這樣的職業要求修煉自己的,他說,“首先法律的功底是基本,第二是技術背景,因為做知識產權或多或少會接觸一些與技術相關的問題,這樣的背景可以加強你跟客戶的溝通效果。職業經驗而言,涉外領域的客戶會更加重視知識產權,因此英語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素質。這三點的復合人才也是我們尋求的人才,同時我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目前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在市場上還是非常緊缺的。”
擁有完美的知識背景、嫻熟的辦案技巧和豐富的實戰經驗,還不足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合伙人。因為掌握的越多,誘惑也就越多,很容易動搖,轉向。這時候需要堅定地信念,對事業的執著。“中國目前的知識產權環境是相對復雜的,社會誠信體系缺失,仿冒、造假的問題非常多,然而賠償額度卻不高,知識產權類的案件專業性較強,律師的投入與付出不成比例,同時會受到委托人的質疑。于是會造成國內很多客戶對侵權的問題選擇不作為。知識產權服務領域也會有一些洗牌,很多人認為做知識產權律師專業性要求比較強,活干的也比較累,還有一定的危險性,真的很辛苦,中途轉行去企業做法務,這亦無可厚非。”方詩龍認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個行業需要有人不斷地堅持、呼吁。我是知識產權的老兵了,我相信有困難就說明有空間。比如《商標法》的修改,這次修法就突出了進一步加大制裁力度的導向,這也是所有知識產權律師一起努力的結果,我們曾通過全國律師協會呼吁,我們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發現其所在,積極參與推動法制的進步。而且從業至今,我很確切的感受到國內的企業對知識產權越來越重視。最初基本上都是外企公司,國內的企業完全處在一個被動的局面。但現在完全改觀了,眾多的國內企業已經開始主動去尋求知識產權的法律服務,甚至是去尋求一些知識產權戰略規劃的專業法律服務。隨著知識產權規則的深入人心,知識產權服務的需求的也在不斷地增加。”
堅持“愚直地、認真地”工作
隨著經濟的發展,法律服務行業尤其是知識產權服務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此環境之下,各種招攬客戶的方式甚至惡性競爭頻繁上演。對此方詩龍又拿出了“理工男”愚直地工作方式,無論外界是如何紛繁復雜,只有一句,“我只知道受人之托,為人辦事。”
憑借著一份執著和責任,方詩龍堅持案件不分大小的工作原則,親力親為,每個案件都傾注全力。在他看來,案件大小僅在于資源分配和工作調度的不同,沒有本質區別。無論大和小,“受人之托”源于一份信任,既是對個人的一份信任也是對事務所的一份信任,而接受委托就意味著一份承諾,就意味著必須全心全意去辦理,為委托人爭取最大的權益。“也許相對律所的案件有的委托人的案件‘很小’,但對每個委托人來說,都是切身利益相關的,都是天大的事”方詩龍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將心比心,換個角度看待問題,那么,就不存在大和小的問題了。因為一切都關乎信任,而信任沒有大小,更不允許被辜負。”也許正是這份堅定才使得方詩龍及他的團隊在行業氛圍整體浮躁的今天顯得與眾不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最快速”的今天傳遞出一股正能量。這也是整個行業所缺失和需要警醒的,眼前利益就像海市蜃樓,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綠洲。
為了保證對客戶的服務質量,方詩龍堅持寧可少接案件,也不能“偷工減料”,將分配給案件的人力、時間等資源打折扣。針對目前很多律所利用科技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業務,招攬客戶的方式,方詩龍表現得并不太在意,“科技手段的運用就目前我還沒有看到太明顯的成效,我們是服務行業,我始終認為只有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我們律師才能清晰的了解當事人的訴求,也能表達我們的態度,我覺得與其將法律服務產品化通過線上進行推廣和售賣,還不如實打實的溝通來得踏實。至少現階段我們還是希望把基本工作做好,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他依然執拗的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苦練內功,穩扎穩打。 “我確實感覺到競爭的壓力,但市場確實很大,而且整體上社會對知識產權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一家甚至幾家事務所是無法通吃整個市場的。我們國浩所在這個市場中也只能處理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我們更看重的是服務的質量、客戶的滿意度。服務行業,口口相傳還是很重要的,只要你把服務做好了,你原有的客戶不但不會離開你,而且還會給你推薦更多地新客戶。所以,我們并不擔心任何新技術的競爭。目前我們的客戶忠誠度很高,我認為這是對服務律師最高的褒獎。”
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
從實習律師到律師助理到律師直到合伙人,這個過程少則七八年,甚至要十幾年的時間,成為合伙人是律師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同樣也是檢驗其管理能力的考驗機會。
國浩是一個綜合性大所,他的加入讓國浩取得了專利代理資質,并在上海辦公室順利建立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團隊,知識產權業務也紅紅火火地開展了起來。目前,方詩龍的團隊主要從事知識產權的訴訟業務和非訴業務,如知識產權盡職調查、分析意見、技術合同談判代表等,也包括一些知識產權申請業務。 “對律所而言,訴訟業務是基本,知識產權的訴訟也是我們的基本,相對而言也是我們最成熟的一塊。而隨著客戶需求的變化及業態的發展,國浩未來會將業務重心放在知識產權非訴訟領域中的法律服務,從市或收購業務中知識產權盡職調查,到知識產權侵權的分析意見,再到知識產權的規劃,為委托人提供更專業的法律服務和綜合性地解決方案,打造屬于我們的品牌。”
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是所有企業需要面臨大問題。是否有良好的工作態度成為選拔中的重要砝碼。“優秀的律師一定是在工作中干出來的,就是說要有實踐的機會,我們鼓勵律師干更多的事情,付出就會有收獲。同時事務所會有統一性的培訓,每年都有年度的培訓計劃、學習計劃,來提高律師的素質。在工作中出于對服務質量的控制,和團隊成員的培養,每一個律師做的東西都要經過他的上級老師逐字逐句的修改,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的提高的。這也是最有效的。”方詩龍說,“很少有現成的人才,能力應該是將來進行時,更多的是看這個律師是否有端正的職業態度,能夠立行律師的責任,保證優質的服務。”
律師的工作源于委托人的信任,這份信任對律師來說不僅是業務的肯定,更是寶貴的財富和殊榮;當以真誠為基礎時,信任就像充滿生機的水源,它能帶來希望和能量,奔騰不息周而復始;而一旦這種信任摻雜了雜質,就如同水源被污染了一樣,那么整個生態鏈條就會斷裂,而這種珍貴的能量源泉也將隨之一去不返。所以,無論業態如何變化,無論面臨何種壓力,無論在發展和管理中遇到何種困難,方詩龍始終告訴自己和自己的團隊——面對信任,我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恪守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