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瓊/第一財經日報 2011-11-22
工廠的墻頭冒出些鬼鬼祟祟拍照的人、工廠前經過的路人被攔截詢問開工情況,不少中國概念股(中概股)公司遭遇過這樣的“雇傭軍”的“被調查”。報了案,卻因為這些行為暫時對公司沒有事實傷害,也就不了了之。
做空機構對中概股的攻擊由來已久,大多數中概股在被攻擊后,股價一瀉千里。
今年前11個月,累計從美國主板市場退市的中國概念股有28家,這意味著,十家中概股公司中,就有一家離開。
然而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Forbes中文網、國浩律師事務所共同發布的《在美中概企業問題分析及退市轉板策略報告》中顯示,最后真正被證實有問題的中概企業只是少數。而很多中概股受到攻擊的理由只是無中生有,或者存在某些規則理解上的細微瑕疵,中概股群體卻因此代價慘重。而即便做空機構被中國公司認為是故意操縱股價,但鮮有中概股公司有精力和金錢訴訟到其付出代價。
中概股中的“竇娥”
普聯軟件(中國)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王虎很久都沒有睡個安穩覺了。
這家中國石油行業管理軟件領域最大的供應商,2008年在納斯達克IPO上市,發行價7美元。盡管最近兩年公司業績保持50%~60%的高速增長,但由于受中概股危機“株連”,目前股價已跌至2.3美元左右。
而且因受中概股危機牽連,接受了SEC的例行審查,雖然已經證實公司財務披露和治理沒有問題,但公司2010年的財報至今還未發出來。
下一步該怎么辦?王虎在近日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2011年系列圓桌論壇之“中國概念股如何整裝再出發——海外上市退市與投資并購策略研討會”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他最擔心的是股價下跌會使公司喪失融資能力,最終影響公司的業務,包括銀行貸款、供應商的賬期、客戶的信任等。
“事實上其中遭受誤解的很多,問題也非常復雜。”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執行會長費國平認為。
上述報告統計顯示,截至日前,在美國三大主板市場上的中概股總數,從2010年6月近270家,滑落至233家,其中處于退市邊緣的中概股數量呈加速增長趨勢。股價處于1美元以下的公司有34家,股價低于2美元的公司已達82家。
費國平分析,比如收到交易所退市通知后,上市企業放棄起訴并不代表默認有問題,因為巨大的矯正成本可以讓受質疑企業望而卻步;被退市自然容易招來訴訟,但是,訴訟不等于有問題;主動調整既往財務報表數據,更不能說明以往財務存在問題,營收確認方式的調整也會引起對既往財表的調整。
不隱忍也有代價
2008年通過反向收購上市后,2010年轉板到納斯達克國際板的天人果汁有限公司,今年5月底,美國一家投資機構Absaroka撰文質疑其財務報表涉嫌虛假陳述從而誤導投資者,6月1日股價大跌18.43%。
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薛勇科沒有隱忍,表示該機構基于私人調查所出具的所謂“報告”存在許多重大虛假和不實言論,目前公司正在對該機構進行侵權訴訟。
薛勇科認為,“美國金融市場現狀就是如此,有些機構就是以做空為盈利模式,唯有學習適應當地規則,以法律途徑來解決。”
就算最后被證明清白了,這些被牽連的中國概念股也付出了和繼續付出著“被誤殺”的成本。薛勇科的無奈在于:應訴耗費了管理層的很多時間、精力,甚至將來可能會動搖團隊。更何況,還有很多小公司,可能無法拿出3000萬~4000萬美元去應對高額的法律反擊的費用。
陰謀還是陽謀?
“如果審計師拿顯微鏡都看不出的問題,那些做空機構怎么可能用望遠鏡就看出問題?如果確有問題,那就是審計師有問題。”費國平質疑。此外,一些中國公司因當前中概股市值普遍較低,且監管環境已不利于赴美公開融資,加上美國提高反向收購門檻,而放棄赴美IPO或反向收購。
對于本次中概股的危機,美國華爾街歷史最長的PE投資基金管理機構之一的喬丹公司(中國)總裁葉有明認為,此次更多地暴露了中概股自身運營的問題,其中涉及到誠信缺失、不遵守契約以及不熟悉美國資本市場的規則等問題。
不過本輪中概股危機就是簡單的“誠信危機”嗎?上述報告在調查中有三個重要的發現。第一,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中概股整體一路上漲,納斯達克中國指數漲幅達98.96%。從危機前的漲幅榜來看,位列前40名的中概企業,后來成為遭遇質疑和獵殺的重災區,幾乎四分之三的企業遭遇了市場空方勢力的打壓。
此外,遭質疑的中概股市值,集中在5億美元以下區間,只有極個別的例外是落在了市值更高的區域。如果說此番中國企業遭遇的是集體的誠信危機,那么為何出事企業的市值絕大多數集中在了5億美元以下?
第三,在遭到質疑和做空的企業中,有23家在被公開獵殺之前實施了擱架式增發(Registered direct offering,RDO),鑒于此種增發方式存在的巨大套利空間,這23家中概股也無一例外地吸引了空方勢力集中介入。
市值及流動性、市場估值、套利時機,構成了二級市場上空方勢力選擇獵殺目標時的重要依據。因而,費國平表示,本輪中概股危機,絕非用“簡單的誠信危機”一句話可以帶過。
而對于美國監管者對中概股的幾點申斥,例如反向收購上市中概企業的財務和治理問題;注冊于中國的,為美國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承接審計外包業務的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存在問題;中國不接受美國對注冊于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跨境監管等問題。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組織專門團隊對本次在美中概股企業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調研。
上述調研發現,被證實有問題的中概企業只是少數。其次,從已退市中概企業涉及的審計機構所屬地域來看,絕大多數來自美國本土。中國內地的6家審計機構中,4家是在中國注冊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而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一些審計機構在遭質疑后,選擇“明哲保身”,既不出具審計報告,也不出具保留意見函。雖然其中可能存在公司內外部多方博弈的結果,但是審計師遲遲不發布報告,致使企業不能及時提供財報,而違反交易所掛牌規則退市。據統計,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問題中概企業時,辭職率高達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