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晉暉 田享華 任紹敏/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08月06日
昨日,北京和上海兩地的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在同一天掛牌。兩地都看好環境權益交易的龐大市場。但目前,兩個交易所僅僅從事節能減排技術的交易,離真正的排放權交易仍有一定距離。
北京:排放權交易需等幾年
北京市環境交易所昨天在北京金融街掛牌。雖然目前該所還尚未開展碳交易業務,但隨著政策和技術的逐步完善,該業務正在浮出水面。
據北京市環境交易所董事長熊焰介紹,中國環境交易市場潛力巨大,但國內企業信息不對稱,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相關環境權益交易產品存在嚴重的價值低估現象。以碳排放為例,資料顯示,國際市場上碳排放交易價格一般在每噸17歐元左右,而國內的交易價格在8至10歐元左右。
北京市環境交易所的建立旨在改變這種價值低估的現狀。在未來幾年,隨著國內政策和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中國將能夠分享碳交易市場的國際定價權。
北京市環境交易所主要會在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交易、節能量指標交易、二氧化硫、COD(化學需氧量)等排污權益交易以及溫室氣體減排量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發揮作用。目前,該所主要開展的業務是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的交易,絕大部分技術來自國外。
熊焰在會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二氧化硫,COD排污權交易和碳排放權益交易仍在理論研究階段,完整意義上的交易條件還不具備。“主要原因在于,包括總量控制、配額、核定、監管和估值在內的一系列政策還沒有明確。”熊焰說,“這大概需要幾年的時間,政策完善之后,國內才能開展這類交易。”
上海:進軍千億美元市場
經上海市政府批準,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昨日正式掛牌成立,落戶虹口區。上海因此獲得進入近千億美元環境交易市場的機會。
上海律協前會長呂紅兵以及劉維律師今年6月曾在本報發表《建立上海環境交易所的設想》一文,該文重點是呼吁建立一個以排污權,包括二氧化碳、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權為交易標的的交易市場。呂紅兵告訴記者,文章發表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曾派人與其商討,日前他還以上海市政協委員的身份將上述意見作為“社情民意”反映上去。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這個交易所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呂紅兵等人的建議對于完善交易所是有幫助的,將來中國會是碳減排交易量的主供應商,這個環境交易在全球也會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金額高達幾百億至上千億美元。他透露,上海會有碳減排、二氧化硫減排等交易,沒有具體的時間表,但是會很快。
據悉,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設立運行,旨在發揮、信息集散、技術和資本對接、優化配置、規范運作四大功能。其核心業務是為環境能源領域各類權益人和節能減排集成商、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各類企業、機構,提供節能減排咨詢、項目設計、項目評價、經營策劃、項目包裝、基金運行、項目投融資以及技術支撐等各類資本、經營、信息與技術服務。